基本植牙過程

【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

植牙(英語:Dental implant)是一門以人工牙根安裝假牙以彌補缺齒的牙齒修復技術。人工牙根又稱為植體,植體會透過手術置入於缺齒位置的牙槽骨內,植體用作代替自然牙的牙根成為安裝牙冠的根基,待病人的牙槽骨與植體緊密結合後,就可以在植體上安裝假牙冠[1]。通過人工牙根安裝假牙不但可提供接近自然牙的咬合力,而且舒適性及美觀性都較傳統活動假牙及牙橋為佳,植牙後如果能夠保持口腔清潔衛生,並且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在維護良好的情況下,植牙是可以長期使用,因此成為重要的缺齒修復方法。


現代的植牙技術最早由瑞典學者皮-英格瓦·布倫馬克教授倡議,他於1952年在兔子進行安裝金屬的實驗,他發現安裝在兔子腳部的鈦金屬,經過一段時間後不但與兔子的骨骼緊密結合,而且兔子沒有對植入體內的鈦金屬產生排斥作用,轉移到人體試驗後,人體也沒有對鈦金屬出現排斥,證實鈦金屬可用人體骨骼的修復[2]。布倫馬克教授於1965年進一步提出把鈦金屬作為人工牙根,取代人體於脫牙後失去的自然牙根,成為現代植牙技術的基礎。由於以鈦金屬作為人工牙根在當時未有先例可循,雖然鈦金屬的人工牙根植入技術已經成功,但為了確保在人體長期使用鈦金屬的人工牙根沒有不良作用,於是瑞典科學家與牙科醫生對已植入人工牙根的病人進行長期的持續檢查,於1976年發表研究結果,確定在人體使用鈦金屬人工牙根十年後,都沒有出現人體排斥,而且鈦金屬牙根與骨骼的整合仍十分堅固,證明在人體使用鈦金屬作為牙根植牙是長期可行[3]


基本植牙過程
The area of the mouth that is missing a tooth is identified.
在兩隻牙之間有一個缺齒的位置。
 
An incision is made across the area and the flap of gingiva is opened to show the bone of the jaw.
翻開缺齒位置的牙肉,使牙槽骨露出。
 
A series of slow-speed drills create and gradually enlarge a site in the jaw for the implant to be placed. The hole is called an osteotomy.
使用低速牙鑽,並以多根特製的鑽頭,在缺齒位置的牙槽骨開孔,以便放入植體,牙槽骨的開孔深度及角度都必須精確。
 
The implant fixture is turned into the osteotomy. Ideally, it is completely covered by bone and has no movement within the bone.
牙槽骨開孔後,便要利用配合植體的工具,把植體旋轉擰入牙槽骨。
 
A healing abutment is attached to the implant fixture and the gingiva flap is sutured around the healing abutment.
在植體上部裝上康復用的連接體,待牙槽骨與植體緊密結合後,便可以進行假牙印模,之後連接體會更換為已裝上假牙冠的連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