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乾癬?
乾癬(英語:psoriasis,/soʊˈraɪ.əsᵻs/,又稱白疕)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特色是在身上出現一塊一塊異常的皮膚[1]。通常,這些塊狀皮膚異常會發紅、發癢、以及脫屑。乾癬的症狀輕自小片的病變、大至影響全身皮膚[2],皮膚的傷害可能會誘發傷口處發生乾癬病變,稱作寇柏納現象[3]。乾癬患者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淋巴癌、心血管疾病、克隆氏症以及憂鬱症的機會都較高[4]。約有30%的乾癬患者患有乾癬性關節炎[5]。
乾癬可以分為五大型:斑塊狀、點滴狀、皮褶性、膿皰狀與紅皮狀[1]。斑塊狀乾癬又被叫做尋常乾癬,約有90%的患者屬於這一類,患部通常是上面有白色皮屑的紅色班塊,最常出現在上臂、小腿前側、肚臍週圍以及頭皮[4];點滴狀乾癬的患部呈水滴狀[1];膿皰狀乾癬的患部則是非感染性的膿皰[5];皮褶狀乾癬的患部也是紅色斑塊,但發生在皮膚皺褶處[1];紅皮狀乾癬指的則是患部的範圍變得非常廣,它可能由任何種類的乾癬發展而來。多數患者的指甲與趾甲在乾癬的病程中會受到影響,症狀包括凹陷或顏色變化[4]。
乾癬目前被認為是一種會被環境因素誘發的遺傳性疾病[2]。同卵雙胞胎都發生乾癬的機會比異卵雙胞胎高3倍。通常,乾癬的症狀在冬季與使用特定藥物(如乙型交感神經接受體阻斷劑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情形下會更嚴重[4]。感染與心理壓力也可能有影響[2][1]。乾癬不會傳染,它背後的原因是免疫系統對皮膚細胞發動攻擊。乾癬的診斷主要依靠症狀與徵象[4]。
目前乾癬尚無法完全治癒,但有許多治療手段能控制症狀[4],包括類固醇軟膏、膽鈣化醇軟膏、紫外線光照治療、以及氨甲蝶呤等免疫抑制劑[1]。有75%的乾癬患者的症狀可以單靠使用藥膏控制[4]。乾癬的盛行率約為2-4%[6],女性與男性患病的機會相等[1]。

年輕人的上肢及背部明顯的銀屑病症狀
病因
銀屑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失調」。乾癬並不是一種傳染病,但因為乾癬患者的皮膚問題,使他們在尋找工作時出現困難,特別是情況嚴重的患者。
乾癬的成因,現時仍然未明白,醫學界普遍相信與身體的T細胞有關,T細胞活化是乾癬發病的關鍵[7]。古希臘人認為乾癬是眾神的詛咒,並強迫乾癬患者搖鈴,以防被傳染。中國晚清名臣曾國藩患有嚴重的乾癬,每晚要婢女為他搔癢方能入睡,終生未能痊癒[8]。過去由於以主婦及餐飲業工作者較多,曾一度認為是他們用來洗手的清潔劑有關。由於當時社會認為乾癬會傳染,為免客人錯誤進食含有皮屑的食物而被傳染,這些員工都會被餐廳解僱。
現時普遍認為是因為生活壓力過大,高蛋白質飲食有關,以致病者的「內分泌失調」,從而影響身體的免疫系統。所以,醫生有時會為病者處方「維生素B群」,以幫助紓緩壓力;亦有醫生認為病者應該多做有氧運動,使身體的自然調節機制透過運動而自我調整。在美國,最近有藥廠發明了一些針劑包括Enbrel、Stelara以及未上市的Ozespa(briakinumab),這些製劑為人造單株抗體,通過阻斷與銀屑病相關的致病因子,可以對嚴重患者的病程控制,使他們的皮膚回復光滑。不過,這種針劑不能根治銀屑病,一旦停止注射,還是會再復發。
治療
一說烏梢蛇可治癬疾,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烏蛇性甘味平,產南蠻之地,凡癬疥皆能愈之。主治匿瘡,癩疾諸瘺,半身枯死,皮膚頑痹,惡瘡手足臟腑間重疾。」不同的治療方法的效果因人而異。皮膚科醫生通常要通過反覆試驗來決定那一種療法最適合病人。療法的選擇取決於乾癬的類別、部位,以及範圍和嚴重程度,同時也要兼顧病人的年齡、性別、生活質量、共病,以及對治療所導致的危險的承受能力。

外敷療法
Corticosteroid類固醇),Calcipotriol(鈣泊三醇),Anthralin(蒽林),Coal tar(焦油)。
外用藥常用的有膚輕松、膚疾寧、恩膚霜等。激素藥物最好不要使用[來源請求]。
光療
紫外線光療是利用紫外線對患者皮膚進行照射,已達到促進皮損消退的目的。其原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流行的光療主要是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治療,由於其療效確切,安全性較好,一直是銀屑病治療的一線療法。患者常常需要到具有光療設備的治療中心接受治療,比較麻煩;紫外線的潛在致癌作用也是人們擔心的問題之一,但目前的臨床研究並未發現NB-UVB治療升高皮膚癌的發病幾率。效果也不彰。
光化學療法
光化學療法又稱「補骨脂素長波紫外線療法」,簡稱PUVA,目前是治療牛皮癬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1947年,Mofty EL 最早發明此一方法,當時以補骨脂素口服,再配合使用波長為320~400nm的紫外線照射相結合的治療方法。
系統療法
Biologics(生物製劑),Ciclosporin(環孢素),Methotrexate(氨甲喋呤),Retinoids(維甲酸、維生素A酸)。免疫方式將破壞其他防禦系統,不建議使用。

內服療法
乾癬可以內服青黴素或氨甲喋呤(MTX)、柳氮磺胺嘧啶類藥物治療。
先前療法
捈抗敏感藥膏於患處。